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即a、o、c、sat1、sat2和sat3(南非1、2、3型)及asia-i型(亚洲1型),我国目前流行的有o、a及亚洲1型,欧洲主要是a、o型,以o型多见。
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异的特点,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性,但在临床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
每一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同型各个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
口蹄疫病毒易通过抗原漂移而发生变异,故常有新的亚型出现。
该病毒的这种特性给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了一定困难。
口蹄疫病毒可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系培养,如犊牛肾细胞、仔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等,并产生细胞病变。
由于乳仓鼠肾传代细胞对口蹄疫病毒高度易感,故现在常用于单层细胞培养和深层悬浮培养以供研究或生产疫苗。
鸡胚也可以用于分离培养及致弱病毒。
有些鸡胚适应毒株和雏鸡适应毒株对牛的致病力显着减弱。
口蹄疫病毒人工接种很容易使牛感染,将病料接种于舌部,可于10~12h内出现水疱,在20~24h表现发热和病毒血症,在2~4d内蹄叉出现继发性水疱。
豚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在后肢部皮内接种或刺划,常在24~48h后于接种部位形成原发性水疱,于感染后2~5d可在口腔等处出现继发性水疱。
乳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理想的实验动物。
一般用3~5日龄(也可用7~10日龄)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经10~14h表现呼吸急促,四肢和全身麻痹等临床症状,于16~30h内死亡。
其他动物如犬、猫、仓鼠、大鼠、家兔、家禽等人工接种亦可感染。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寒冷和干燥。
在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及污染的饲料、饮水、饲草、皮毛及土壤等所含病毒在数日乃至数周内仍具有感染性。
病毒在-50~-70c可保存数年之久,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于5c能存活1年以上。
高温和直射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紫外线能使病毒rna的尿形成二聚物,致使病毒被迅速灭活。
病毒对酸和碱敏感,在ph30以下和ph90以上的缓冲液中感染性将瞬间消失。
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该病毒的高效消毒剂。
食盐、有机溶剂及一些去污剂对病毒作用不大。
骨髓、内脏及淋巴结内的病毒因产酸不良而能存活多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