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磨似的东西,是轴架式整经,此种经架由三人操作,除动力来源改为了滚轴的的卷绕力外,还在纱线滚动的途中专门设置了使用木梳的理经人。
相对于比较古老的跟梳头一样的齿耙式工艺,轴架式实现了对理经效果的实时观察和修正以及牵拉力的均匀化,不但提升了产量还特别适用于棉纤维,有效减少了棉结呃,也就是棉花打结的情况,跟人的头打结纠在一起时一个道理。
而下一个厂房,就是负责浆纱的。
顾名思义,就是给上个步骤梳理出来的棉纱上浆,因为棉花是短纤维,所以要增大经线的强力、减磨和保伸,达到改善经线织造性能的目的,现在江南地区主要采用的是松江府的刷纱法,这种工艺上浆均匀,织造成品也因此品相较好。
而这个厂房的工人,也是整个工厂薪酬支出的大头。
因为浆纱工艺高度依赖技术大拿,这东西看起来跟给煎饼刷酱没区别,但实际上浆料的薄厚、粘性全凭刷纱工的经验,相较于原本的浸没法,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利处,就是品相会大大提升,弊端,则是需要依靠人工。
朱雄英倒不是反对在工厂里大量使用人工,他反对的是,使用低效的人工。
因为既然是生产产品,那么肯定有些事情,是机器完成不了的,这个不奇怪,哪怕是在现代,很多高科技产品,甚至是火箭、卫星,上面的很多工艺,还是需要人工,而且是高度专业的技术工人来完成的。
所以,朱雄英的观点就是,能够用其他动力或者标准来代替人工的,那就尽量去代替,不要堆人数,但是如果确实有一些工艺,需要高水平的工人,那就用高水平工人,不必为了强行流水制造而降低核心竞争力。
参观完工厂,朱雄英的心里也有了计较。
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历史的分水岭,是指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机器普遍用于生产又先出现于纺织业,所以一般都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以水力纺纱机的明和使用为开端。
而英国的水力纺纱机,主要纺的,就是棉花。
这里面也有一个展过程,先是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方定型并推广,随后英国人又将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与“珍妮”
纺纱机加以改进并结合,于年明出更优良的改良水力纺纱机——“骡机”
,自此以后英国纺织业便在大机器生产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成为工业革命的领头羊部门。
而朱雄英是特意看过相关资料的,“骡机”
继承了珍妮纺纱机交替踏板的技术和水力纺纱机不用人手的特点,使纺纱从此脱离手工成为机器化生产,而英国人的水力纺纱机的原理,跟现在大明的水转大纺车区别不大,主要解决的技术痛点,就在于如何让短纤维的棉花能够顺利纺出来。
很快,朱雄英就结合他观察到的现有机械机构,跟他记忆的“骡机”
,画出了最关键的差异点。
“骡机”
的运行既有动的部分,也有不动的部分。
牵伸阶段是将粗纱牵伸成为须条后送出,锭子一面旋转将须条稍为加拈,一面和走车一起向外移动,走车在没有走到尽头以前,牵伸装置即停止转动,锭子一面继续转动将须条继续加拈,另一面和走车一起继续向外走出,将须条继续加以牵伸,一直到走车走到尽头为止。
而在加拈阶段,则是只有锭子还继续旋转,并大大增加了度,继续将须条加拈,直到达到规定的拈度,当所加的拈度较多时,加拈时走车还稍稍回进一段距离,以适合棉纱的拈缩,而保证棉纱质量,不使棉纱拉断。
技术人员们围在一起,仔细研究着这份新的设计图,显然,吴王殿下提供的新纺车的部分设计灵感,考虑了棉花的特性,对拉力、度和稳定性进行了优化。
一位资深工匠忍不住感慨道:“殿下真乃神人也!
这新纺车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棉花的特性,还兼顾了效率和稳定性,实在是难以想象。”
“是啊,殿下不仅精通治国之道,对机械制造也有如此深厚的造诣,真乃我大明之福啊!”
旁边负责管理工厂的官吏也附和道。
工匠们的吹捧和赞叹声此起彼伏,朱雄英却只是微微一笑,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
“过誉了。”
朱雄英谦虚地说道,“只是一点改进的想法,这新水力大纺车的设计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将其变为现实,希望大家齐心协力。”
(本章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