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则毫无抗拒,反是一手拉着黛玉一手拉着宝玉,姐姐妹妹一家亲。
黛玉为此黯然神伤。
黛玉三岁父亲抱着识字,跟着母亲学习女红,五岁正式入私塾读书。
六岁时,她母亲忽然仙逝,根本没有教导她打理过家务。
也从未接触过俗物。
家中六年,锦衣玉食,吃穿用度自有母亲铺排,她从未操心过生计,银票什么摸样,也不曾见过。
她只知道家里有许多古董瓷器,绝版书籍与字画。
家里倒底有钱没钱她确乎不大清楚。
黛玉甚是疑惑,自家或许真的没有什么银钱。
从她记事,家里确乎没有贾府这么多的下人,也没有贾府这般三天小宴五日大宴。
她父亲也没有大舅舅那般每月买进侍妾。
也没跟二舅舅那样清客满门,茶围不断。
她只记得父亲十分忙碌,似乎有对不完诗书,忙不完公务。
她上京投奔贾府是因为外祖母派人迎接,并非家资匮乏,没想到,时至今日,自己忽然成了贾府穷亲戚!
这巨大落差让黛玉藏了一份郁结心思,即便对着疼爱贾母也羞于言讲。
唯恐给外祖母增添烦恼,独自承担着这份成长烦恼,只是待人接物多了一份敏锐,谨小慎微起来。
再对宝玉不免有些言语苛责犀利,动辄对宝玉不理不睬,落在外人眼中变成了无理取闹。
宝钗胸怀改换门庭的大志,言行举止无不端方大度。
宝玉黛玉那点小意思,在她眼里实在小小不言。
宝玉黛玉吵闹之时,居中调和,知心姐姐一般,不偏不倚。
宝钗的包容让宝玉想起大姐元春,遂将一份敬爱大姐情分移情于宝钗,越发觉得宝钗可亲可敬起来。
王夫人见之,豁然开朗,自己这个能干漂亮外甥女儿宝钗,正好用来打压黛玉。
这一个想法让王夫人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起来,蛰居三年王夫人蠢蠢欲动。
旋即,荣府出现了一边倒的言论。
阖府上下,连傻大姐儿也开始称赞宝钗。
宝姑娘端方娴熟,宜室宜家。
后面还有佐证后续:宝姑娘如何早慧能干,三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理财经商,五岁死了父亲后,更是独当一面,家里襄助母亲理家,外面襄助兄长商务。
如今薛家能有百万家财,宝钗功不可没。
贾母闻言,心中嗤笑,宝钗入宫做奴婢,又不是选娘娘,要端方贤淑做什么?
凤姐闻言嘴唇直抽抽,宝钗再能,也于宝玉前程无有帮衬。
宝玉前途是读书入仕途,这需要强有力的岳家襄助,难道姑妈不知道?
再者,宝钗要入宫当差,二十五岁才出宫婚配,老祖宗能让宝玉等到那个时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