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平视,最多也只能看到下巴尖而已。
方才听姜淑云和小英说话时,倒是知道这帽子名为“盖头”
,乃是唐时的帷帽演变而来。
却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后头那掀起红盖头的盖头的前身。
见李玉娘不时扭头看她,姜淑云便笑了下,柔声道:“这盖头是用皂罗所制,倒不值几个钱。
我喜它外出遮颜,且又挡风尘。
再怎样,似你我这样良家妇女出门在外,总要有些避忌。
不如一会儿也会你买上一顶好了。
只是恐你嫌它气闷,戴不习惯,看不清楚路……”
听姜淑云悠悠道来,李玉娘却是一怔。
这话听着,怎么竟是这样不顺耳呢?良家妇女?怕你戴不习惯?莫不是讽刺她不是良家妇女?!
扭头看着姜淑云,可惜却看不清楚脸上是什么表情。
李玉娘皱皱眉,又怀疑自己是否太过多疑,总是在别人的话里挑毛病。
若真是这样,却也不是什么好事。
这样一想,她倒把心里突生的怒气压下七分。
仍只陪着姜淑云说说笑笑。
穿越以来,李玉娘还是第一次来到集市。
眼看着道路渐宽,人声渐响,也知前面应该便是集市。
果然,拐出去,就是一条颇宽的街道。
街上人头簇拥,热闹非常。
又有那唱卖之声传来:
“查条梨卖也,查条梨卖也……”
“红皮白肉蜜甜蜜甜的圆眼荔枝哩……”
“淡黄衫子郁金裙,碧染罗裙湘水浅……”
抬眼看去,却是每家商户前皆以彩帛、彩纸扎出门楼。
门楼前却有三三两两的女子亮着嗓子唱卖。
比之刚才听到的货郎唱卖,这些女子不仅是在唱,更辅以舞蹈动作,但见个个身段柔美,婉转动人,引得无数路人停步观望。
李玉娘算是真开了眼界,再怎么也没想到在宋朝竟也能看到这似现代“路演”
般的表演。
谁说古人不善经营?看眼前这番热闹繁华,李玉娘都不觉得自己这个现代人有什么能自傲的了。
因李玉娘停步观望,姜淑云便也停下脚步,却只看了一眼,便道:“这条街上算不得是最繁华。
靠近大瓦肆那边的,却比这个还要热闹。
站在欢门下吟叫的唱伎也比这个要好……”
姜淑云是好意一番解说,却把李玉娘听得发傻。
这个,新名词。
如果她理解不错的话,那彩纸所扎的门楼便是欢门。
唱卖的则是唱伎,她们唱的这个叫吟叫……
抬手抹了下汗,李玉娘低下头去。
不是她思想不CJ,而是这些个名起得太那个……如果不知道的话只怕会以为是那个地方的那种人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