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桶里面放了一半的水,奋斗了一个小时,桶里的鱼也渐渐多了起来,足够他们四个人吃两餐。
这小鱼要是直接煮腥味太重,也很难做的好吃。
宋奶奶喜欢把小鱼清理干净,撒点盐用竹簸箕晒着,晒成鱼干,到时候过一下油,再裹点辣椒粉,味道会更好。
农村里的粮食大多自给自足,收获后存放在仓库的稻谷变成米还需要打米机。
为了方便村里人,由全村的农户一起凑钱购置了两台打米机,放在河边的一座旧房子里。
林皓熙跟着宋宇辉去打米,挑着两箩筐的稻谷,绕着山腰走一圈,再下山走一段路就是。
打米的地方跟村里的小学离得近,在等着打米的空隙,宋宇辉带着林皓熙去他读过的小学逛了逛。
现在正是暑假,小学没有什么人。
所谓的小学也只是一所简陋的泥砖房,一排四间房,三间教室,一间办公室。
教室里面放着二十几张木桌木凳。
一到六年级都在这里上课,两个年级在同一间教室。
一个年级上课,另外一个年级就背对着坐在后面自习。
学校的老师也只有三个,并不能每一节课都上。
一个年级的学生也不多,最多也就十几个,少的一个年级就六个左右。
以至于一个学校六个年级加起来也只有几十人。
大多都是上林村的,也有小部分是隔壁村的。
村里没有初中,要读初中的还要去镇上,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大多数都选择住在学校,周末的时候才会回来。
打好了米,换来一箩筐半的米,加上一大袋米糠。
松软的米糠虽然不能吃,却不能扔掉,带回家能喂鸡喂猪。
村里的一般都是三代以上有亲戚关系的,村里要是有人做酒,总会挨家挨户地说一声。
村里有个老人家过几天八十大寿,孝顺的儿女特意从远方的城市赶回来给他做酒。
今天一早刚来家里打过招呼,说是明天做酒,要请去吃饭。
村里人去别人家吃酒,都要送礼。
宋奶奶从箱底翻出了自己收着一直不舍得花的钱,拿出一张一百块块让宋宇辉去镇上买点老人家喝的滋补药酒当做明天吃酒的寿礼。
林皓熙跟着宋宇辉一块去了镇上。
来了这大山十多天,还没走出去过。
当初来这的时候也是搭车搭到镇上步行进来的,这一次再走一遍,林皓熙并不陌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