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卡车上,苍绿油布篷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
天津港口最后出海的一艘游轮,搭载着不止这几位上将,还有许多悄然从天津租界撤去上海租界的贵人。
船甲上客人越聚越多,望向卸货码头。
“谢少将军,幸会。”
警察署长欲握手。
谢骛清从林骁那里接了白手套,当着警察署长的面,戴上后,和他草草握了下手。
“少将军这是要南下?去金陵?”
警察署长避而不谈食盐,仿佛也瞧不见码头当中列队未完的日本兵和一杆杆指向此处的黑洞枪口。
谢骛清无意作答,看何未。
她笑笑:“小误会。”
警察署长笑起来,眼角两撮皱纹愈鲜明,这警察署长是青帮一个头目的义父,在天津卫有头有脸,平日里横行惯了,按理说不该卖一个过路神佛的面子。
只是眼前这个过路的谢少将军在码头上现出两百多杆枪,没人愿意吃眼前亏,少不得弯腰赔笑。
“我们接到消息,有人在这艘船上藏了枪支,”
警察署长主动道,“日租界同样收到这个消息,田中君便带人来协助查验了。
倒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二小姐行个方便,让我们上船看一眼。
如此我们好交差,这船也好启航。”
“谢某一介军人,不问政事,更不想管你们地方上和租界的关系,”
谢骛清道,“但事关二小姐和何家航运,此事,又另当别论了。”
一旁的日本商人和军官们,唤了那个太监上前,以日语询问谢骛清的来路。
老太监谦卑地低头,大略讲了三两句,着重强调谢骛清在国内军界学生遍天下的背景。
老太监仿佛为提醒日本人,着重强调谢骛清是南方来的名将,根基不在北方,一旦生争执,关外和天津日租界的人是无法找到人负责的。
署长面前是谢骛清,背后是日本人,两方不愿得罪。
他听不懂日语,轻声问翻译,老太监同日本人说了什么,翻译原封不动,耳语告知。
老太监的话同样点醒了署长,日本人的势力在关外和天津日租界,今日就算为了国际影响不能交火,但枪毙一个警察署长太容易。
人家即刻登船南下,无人敢追去追究……
“谢少将军,何二小姐,”
警察署长低声道,“此事说明白了,就是日本人想同二小姐合作盐号,没谈成……若船上真没枪支,倒不如让他们上船,查完就打了。
若双方对峙,和日本人交起火,闹不好又是一桩外交事件。”
警察署长言罢,又轻声道:“南京那边都不敢得罪日本人,谢少将军何必硬出头呢?当初在济南的事,还不是北伐军不敢惹日本人闹的。”
谢骛清眉头深拢。
当年在南方,他和被关押的人们听说济南屠城,没一个不是牙齿咬出血的。
当时的北伐大军就在济南,竟对日本人再三妥协退让,主力绕路,只留了两个团守城。
那两个团倒是血性男儿,浴血奋战数夜,却被一道密令撤走,致使济南被屠了城。
那是二八年。
北伐军早不是当年的北伐军,已经历过了背叛和血洗。
“谢某人不是南京的软骨头,”
谢骛清严肃地说,“战火下,民可退,军人绝不可退。”
谢骛清身后不远,便是南京政府的上将高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