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新政有效推进,范仲淹派遣按察使赴各地监督官员政绩,表现不佳者立即免职。
面对富弼关于其严厉举措可能引起官员家庭痛苦的担忧,范仲淹坚持认为,牺牲少数官员的利益远优于让广大民众受苦。
新政初期成效显着:朝廷冗员减少,行政效率显着提高;一大批贪腐无能官员被撤换,贤能之士得到提拔;贵族子弟难以再依赖特权进入官场;国家经济逐渐恢复,财政状况改善;教育设施在全国各地得到扩建;科举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
新政赢得了民众和改革派官员的广泛好评。
然而,以夏竦为代表的朝廷保守势力对新政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断设置障碍,甚至成功调动改革派关键人物欧阳修至偏远的河东任职。
次年夏,夏竦等人更捏造罪名,指控改革派核心石介与富弼暗中策划叛乱。
他们伪造了一封笔迹模仿石介的信件,内含对皇权的不敬之辞,收信人指向富弼。
当这封信呈至仁宗案前时,虽存疑虑,但朝中舆论四起,各种猜测与非议纷至沓来。
保守派趁机散播谣言,指责范仲淹等改革派心怀不轨,质疑新政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此时,随着宋与西夏关系缓和,战事平息,国内改革的迫切性似乎减弱,仁宗在保守派的持续压力下立场开始动摇。
最终,仅仅推行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宣告夭折,所有改革措施被撤销,改革派官员相继被贬出京师。
范仲淹这位新政的灵魂人物,年近花甲,被调往邠州担任地方官,随后几年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等地。
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千古绝唱。
64岁时,他在前往颍州任职的路途中因病逝世。
范仲淹的去世,使仁宗深感哀痛,特追赠其为兵部尚书。
庆历新政的挫败,不仅映射出范仲淹个人命运的苍凉,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触及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改革派不仅要面对保守官员的阻挠,更是与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统治根基生冲突。
“庆历新政”
的悲剧性结局,实质上预示了在维护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封建社会结构下,此类激进改革难以成功的宿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