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故人随风而行请大家收藏:()故人随风而行更新度。
运气好的是,那人虽然今天要串门,但是送到城里还是可以的,送到医院,他再走。
农村没有医院,只有驻村有一个卫生院,但是很简陋,没什么医疗设备,刘二姐说生宋向文的时候就是先去的驻村卫生院,卫生院说他们这里接生不了,才打了个急救电话来的救护车去的市里面。
宋向文没有跟着去医院,这种情况下他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资格插手的,去了也是添乱。
两个姑姑是孝顺的,这一点起码宋向文是如此认为,尤其是二姑,时常会在宋庄大集的时候回来,虽然没有去过宋向文家,但隔着矮矮的红砖墙,宋向文还是经常听得到的。
二姑父骑着他的电动三轮,拉着二姑就来了,二姑坐在车斗里面,围着头巾,还围着围脖,穿着棉袄,背着风,从南边的水泥路拐过来。
二姑的身体不好,尤其是腰,已经很多年不能干重活了,才四五十岁的年纪,就已经有些驼背的迹象,也不知道驼背是不是遗传。
在二姑回奶奶家的时候,宋向文经常能看到二姑扶着墙,身子前倾,想努力地直起腰来,嘴上哎呦哎呦的喊。
二姑父把车斗的围挡放下来,二姑转身,一只手扶着摩托靠背的铁架,一只脚试探着,踩着放到地上的马扎子,二姑无法直接下来,得把在车上坐着的马扎子放到地上,一步步下来。
下来之后,二姑喊了一句宋向文的大名,就是打招呼了,二姑一贯这样,从来不叫他的小名,都是叫大名的。
大姑没回来,大姑父是干钢结构的,钢结构挣钱多,但是也危险,活也多,今天骑着摩托车出去了。
大姑自己有一辆脚蹬三轮,但是从刘家疃蹬过来,就有些慢了。
人手够了,宋召华、大姑、大姑父,三个人扶着宋立典上了面包车,也是三个人跟着坐着面包车去了市里的医院。
当爷爷从屋子里面被架出来的时候,宋向文看着身材高大但是现在软塌塌的爷爷,面无表情,两个眼睛盯着地面,没有往旁边瞥一眼。
跟宋向文平日里所认识的爷爷大相径庭,他认识的爷爷什么都会,会木工,给宋向文用一根桃木做了一把宝剑,虽然打磨的不怎么样,当时还是让宋向文在夏天的胡同里对着高高的杂草狠狠地耍了威风。
除此之外,爷爷还是个果农,拿着弯弯的剪刀,修剪果园里面的树枝,或者是拎着满满的一桶水,从果园旁的水井走到果园中间的大水泥缸,哗啦倒进去,没几个来回就满了。
水缸旁边,是一个小木屋,是爷爷在收果子的时候看着果园的,木屋里面有一把长枪,没有红缨,是爷爷自己做的,里面还有一个小木床,也是自己做的。
农村人,谁都会种地,谁都知道怎么种土豆玉米麦子,但是知道怎么种水果的,宋向文想不出第二个人来。
现在,爷爷在爸爸和二姑父的搀扶下,两只脚有些拖沓,脚尖稍微有些拖地,儿子和女婿不敢走得太快了,宋立典太重了,现在腿不听话,他们俩招架起来还真有些困难。
上了面包车,哗啦一下拉上了车门,爷爷坐在中间,二姑坐在他左边,爷爷还是面无表情,这次不看着地了,看着前玻璃,也还是没有往四周看一眼,面包车就载着几个人,嗡嗡嗡的动机声音响起来,后面吐了点烟,面包车就使出了宋庄,向东,去了县里面的医院。
第二天,奶奶也被接到城里了,宋召华回来的时候说“得在那住院看看,拍了个片子,说是股骨头不好,医生让住院,让咱娘过去陪床,大姐二姐都有事,我也不能一直靠上。”
宋向文又跟着爸爸跑到了奶奶家,奶奶现在还不知道生了什么,奶奶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筐,向她解释医学上的问题就更困难了。
奶奶迷信,宋向文做的事情不合奶奶心意亦或是奶奶不允许宋向文干什么的时候,都会说“别去,伤天理!”
奶奶每天都要说这句话,“伤天理!”
说得宋向文确实不敢干了,虽然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天理,他就知道天老爷跟王母娘娘,还有地老妈,这是跟天老爷相对的。
每次天空傍晚呈现出火红的颜色或者是黄色的一片时,他们几个孩子就会说“看看看,王母娘娘生气了这是。”
不顺利的时候,奶奶有她自己的解决方式,倒上一盅酒,拿上几张纸,晚上的时候去前面胡同的十字路口,把纸烧了,就撒到地上,宋向文觉得这是祈福祷告的一种形式。
诸如此类的,奶奶知道很多,一碗清水放上筷子,红布包着纸灰等等等,这次奶奶也去烧纸了,只不过宋向文不知道,他是看到了十字路口的纸灰意识过来的。
奶奶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就跟着宋召华出了门,一个布包,棕褐色的,颜色很深,就跟电视剧里面那些人出门挎着的一样,奶奶弯着腰挎着,穿着她的小皮鞋,向南边的大马路上去了。
后来几天,奶奶家的门总是关着,宋向文只能从爸爸在吃饭饭桌上的口中零星听到些消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