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也知道,在汉中,这种大额交易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毕竟市场太小了。
除非是跑到江南。
据说南京和苏州的有钱人很多,这种大买卖,在那边一年也许能够多做几回。
一般情况下,市面上能够接受的,多半还是巴掌大小的小圆镜子。
那样的尺寸,也就能卖一两二两银子吧。
当然,还是要比制造铁器赚钱得多。
无论如何,玻璃制品都会是日后一个非常来钱的门类。
晚饭是一桌顶级宴席,真正的山珍海味。
邓通非常眼红周福生这一票生意就赚到了五百两银子,老早就张罗着让周福生请客,王启年也跟着起哄,周福生拗不过面子,只好答应今晚摆一桌。
开席之前,正好王启年的大舅哥带着儿子来访,他们与邓通周福生都是熟人,刚好凑在一起。
这父子俩都在知府衙门做事,父亲叫张肇伦,儿子叫张铭,就是王启年所说他在官府的内线。
但这爷俩既不是官,也不是有编制的吏员,只是在知府衙门时间长了,人头熟,业务也熟练,算是长期的临时工吧。
很多小吏都是四处钻营,四处吃拿卡要,结果落下个坏名声,很难长期在官府混下去。
而张肇伦为人圆滑,口碑颇好,很多人都把与官府的交道委托他去办理,最后不管事情办得成与不成,张肇伦都能把相互关系维持得不错,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蓝采和见张肇伦父子都穿着深蓝色的细布长衫,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净利索,一尘不染,很有后世公务员的派头。
张铭长得白白净净,还有些腼腆,给蓝采和留下的第一印象不错。
随口问起他在衙门里哪个部门供职,张铭道:
“我在照磨所,父亲在经历司。”
见蓝采和一脸的茫然,便又解释道:
“经历司主管往来文移之事,
照磨所掌管勘磨卷宗等事,就是复核督察之类。
“
蓝采和还是不大明白,但也不再多问,害怕言多必失,平白丢了面子。
心想这个经历司多半相当于后世的市政府办公室,照磨所嘛,可能是审计局之类吧。
众人团团围坐,颇为热闹。
邓通率先言道:
“这些天,在座各位为了这笔交易出了大力,都辛苦了。
周大财东为了感谢大伙的帮忙,特意斥巨资,
吩咐敝店准备了这一桌宴席,表达一下他的心意。
大家一定要吃好喝好,不能辜负周大财东的一番盛情。
“
大家纷纷向着周福生拱手表示感谢。
周福生也笑着一一回礼,嘴上说着客气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之定都上海请大家收藏:()明末之定都上海更新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