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皇家军事学院名义上归国防部管辖,半独立运营;
太学归宣教部管辖,半独立运营;
报纸署更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归宣教部管辖,半独立运营。
九卿变成了十卿,因为朝廷权柄的显着强化,其实卿权不减反增了。
中央有权,部委就有权,中央弱化,部委就自娱自乐。
另外,各部的高官也拓展了。
部长称之为尚书,秩俸三千石;还配备两名副手,称之为侍郎,秩俸两千石。
一卿独大的局面生了根本性改变。
地方上,仍施行州郡县三级制,此次改革后,并未大幅充实州府,但对郡县的内设机构进行了微调。
中央十部,郡府要逐一设立对应下级机构,县府则根据规模设立少量多职能岗位。
大周帝国的基层官吏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很快他们就会现,自己头上竟然特么的好几个婆婆?
不过,中央也放出了甜枣:
全面取消朝官与地方官分野,中央机构,从内阁到各部委,定期从地方选调得力官员上洛协理工作,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联系。
表现优异者,留洛、回原单位升迁等。
权贵们全盘接受了姜云逸的改革方案,条件就是不允许继续小马拉大车,所有关键职位必须一次性放出。
除了荆无病扶正了吴郡守,张自在拿到了宣教部右侍郎的高位,姜云逸麾下得力干将都卡在了千石的位置。
包括原内阁文选司郎中卫无缺,只是平调吏部担任文选司郎中,可见卫相对这个孙子不甚满意。
几位相国也都默契地大力提拔中生代填充阁部要职,朝堂侍郎级的高官平均年龄只有四十多岁。
以确保老一代退下去后,中生代仍能有力量制衡姜某人。
姜云逸倒是无甚要紧,大周帝国,先前步子迈得有点大,扯到蛋了,稳一波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等第一个十年展规划基本落地后,再继续干大活。
大周朝廷机构改革,折腾了大半年才勉强尘埃落定。
此后几百年里,朝廷机构都是在这套架构基础上的微调,这是由社会展的主要内容决定的,不是姜某人一厢情愿。
大周朝廷机构改革后,整个东亚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期。
大周帝国蒸蒸日上自是不必多说,就连最重要的邻居燕国似乎都有些欣欣向荣,大刀阔斧改革的红利开始显现出来。
泰兴三年,大周两大造船厂,累计下水十五艘轻型护卫舰;
在朝廷巨额投入的牵引下,船舶工业全产业链建设初步构建完成。
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大周水师主力战舰的设计工作也完成了,开始进行建造阶段。
泰兴四年,预期中的荷兰人并没有来,很多人对姜云逸的判断提出不小的质疑。
正被田政革新搞得焦头烂额的姜云逸,没有心情和他们打嘴仗,仍旧孜孜不倦折腾田政。
这年开春,兵相李镇元走了。
姬无殇之后,大周帝国最后一根定海神针也折了。
不过,大周朝堂一片风平浪静。
一切都以肉眼可见的度向好展,大周朝野,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就这样吧,明相一个人已经够能折腾的了,其他人就不要瞎折腾了。
唯一出人意料的,补位兵相的并未姜久烈,也不是陈之龙,反倒是存在感较弱的顾希廉。
毫无疑问,这俩货不想坐办公室,想着出去带兵打仗。
毕竟,瞎子都能看到,朝廷已经随时可以出去干仗了。
荷兰人没有来找回场子,大周上下却是蠢蠢欲动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