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庞帅返回山东的途中,关外正上演着一出精彩的撤退大戏。
在天启年十月,经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之后,孙承宗被阉党成功的拉下了马,而他空出来的位置则被阉党的高第填补。
说起高第,也是个倒霉的主。
刚到任辽东经略,连手底下到底有多少能战之兵都还没了解清楚,就要忙着搞撤退实行坚壁清野的行动。
因为阉党的身份和袁承焕的抗命不尊并成功击退老奴酋努尔哈赤而背上了昏庸无能和胆小如鼠的骂名。
由于高第不顾袁崇焕的劝阻,执意要撤,搞得“委弃米粟十余万。
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明史》,袁崇焕传。
在这里,我先自我澄清一下,写这一章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为阉党洗白或者黑袁崇焕,只是简单的借助一些史料给大家科普一下宁远之战前的情况。
有看不惯阉党的人或许会疑惑,难道不是高第下的“尽撤关外”
的命令吗?
虽然高第执行了撤退的行动,但是他可没有那个胆子自己下令撤退。
你们要知道一件事,在高第出任辽东经略前两个月,前辽东经略熊廷弼,就因为广宁之败后尽撤关外被杀,而且还被传首九边。
虽然有阉党兜底,但是大原则面前,高第真有这么大胆子?不怕自己被传首九边?
是朝廷决议要撤?撤到什么程度?还是高第自己要撤?这都存在着疑问。
这就延伸到这章节的核心内容了。
高第真的尽撤关外了吗?袁崇焕真的是抗命独守孤城了吗?
天启五年九月,此时柳河之战已经结束了,经略孙承宗暂时还没下台。
兵部的兵科给事中李鲁生上了一个奏折,说:东方之祸害愈甚,望枢辅即出治军,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与抚臣(辽东巡抚,喻安性)从长计议…坚壁清野,深沟固垒,遏贼不得西突。
又招号残兵,扶伤吊死掩尸埋胔…庶重镇可守而神京无虞。
得旨:柳河败衄(失败),皆繇轻信刘伯镪,亟宜断绝祸本,而期望枢辅(孙承宗)言言提醒,当必振刷一新,该部知之。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这些说的都是啥意思呢?后半段就不说了,很本章节内容没关系。
咱们说说前半段,那就是集锦右之兵于宁远,而且后面天启的批示也同意了李鲁生所说的话。
这就有意思了,集右屯、锦州、义州之兵于宁远。
啥意思?就是说,朝廷要是撤的了话,撤的也是锦州、右屯、大凌河、义州、松山、杏山这些地方,撤到哪里去呢?不是山海关,是宁远。
与此同时,时任兵部尚书的高第也上了一个奏折,说: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山海关)为扼要。
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
及查关上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营地方,分布驻防。
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关外,昨日奴衅已开,目前报仇,都令欲逞,此何等时也,犹不思护内而防外乎……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高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柳河之战败了,应该谨防山海关。
而关上原来设置的三部总兵,也各自有自己的驻地。
但是今年夏天,这些人全部都跑到关外去了,这样减弱山海关防务的力量。
之有人前去挑衅发动了柳河之战,建奴肯定会来报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