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的尚书们猜不透李世民的心意,这家伙躲进内室就没出来过。
又有人在朝堂上提出此事,吵吵闹闹比先前厉害得多。
而李老二一直独坐高台,不表看法,只让群臣议论。
皇帝不表看法,争论就一直继续。
而采小兰身为富民策的提出人,却被雪藏了。
除了六部的尚书,皇帝的近侍,没人知道朝堂上争论不休的富民策是采小兰提出来。
之前怀疑采小兰面圣是崔乐布局的重臣,也没了声音。
如果崔乐能有这一份才华,又何必转介他人?采小兰那两倍常人的智力在竹节笔的加持下,达到了恐怖的程度。
一篇《棉布富民策》,不仅文采斐然,其思想更是旷古绝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朝堂上后续生的事情,采小兰一概不知。
她每天吃喝不愁,一直等到面圣后的第五天,虞世南才捧着一卷白色诰书到了驿站。
“民女采小兰承诰!”
正当采小兰犹豫是否要下跪的时候,她又听虞世南继续说道:“陛下说一切从简,不必行礼了。”
“今天开始你就可以收拾回扬州了,陛下对你的赏赐都在诰书里写着。
我就不再读一遍了。
你提的要求,陛下在考虑中了。
这里还有一封信,返程的路上再拆!”
虞世南几句话,把事情交代完,人就离开了。
如果文章真是采小兰所写,这个人的才能太可怕了。
他不敢与之久待。
一面半丈的宣纸能写下什么内容?
毛笔字,把句读算上,一共一千多个字。
但文内以棉花为例,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要想绵延国祚,必重民本。
其文若是只有讨好百姓那一套,讲得再好,也比不上孔夫子。
而是借用纵横家那一套,缓和权贵地主与贫民百姓的关系。
丝织品一定不能少,走上层精品路线;而棉布也不能少,要保障百姓基本冷暖。
如果换一个守成的帝王,他不会同意割权贵的肉喂给百姓,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权贵。
但李世民一路征战,见了太多的民间疾苦,懂君舟民水的道理。
为了绵延国祚,有可能会选择牺牲:
一条大腿的利益。
……
喜欢人在大唐,开局一把金锄头请大家收藏:()人在大唐,开局一把金锄头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