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下来时,爷爷总喜欢笑眯眯慈祥地看着杨浩宇。
那时候杨浩宇才发现,他爷爷的眼睛其实很小,脖子上因为早年吃的盐缺碘而长出了一个大肉包。
爷爷笑起来满脸的皱纹,背上还老喜欢生些小红疙瘩,一闲下来就猴着个背让极不情愿的杨浩宇帮他挠痒。
老了的爷爷在浜子里愈发受人尊重。
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其他拿不定主意的大事,浜子里的人都爱来找杨浩宇的爷爷。
浜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很惧服他,家人自然不例外。
这其中包括杨浩宇的幺爷、父亲、爹、幺爹以及姑姑们。
爷爷的家法很严,据说经常把杨浩宇父亲他们吊起来打。
爷爷一向认为“不打不成器”
。
还果真应了他的话,杨浩宇的幺爷和他的父亲在爷爷的捶打下,考上了穆青高中。
杨浩宇的幺爷最终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及其他国家职能部门任要职。
而杨浩宇的父亲则选择高中毕业后就拿起了教鞭,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
杨浩宇的二爹和他幺爹也被“打”
出来了。
他们也都参加了工作,算是满门尽吃皇粮了。
人们对杨浩宇爷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每年的生日这一天。
三姓寨相距老远的人哪怕是只带几升黄豆,几斤小米,几个鸡蛋,哪怕是走几天的路也要赶来给他祝寿。
老爷子那几天总乐呵呵的,摆几天流水席,大鱼大肉大碗酒的,从没有想过赔本不赔本。
再后来,杨浩宇的幺姑出嫁了,他父亲也调动了工作,母亲在镇子上去开了商店,姐姐去镇上的初中念书去了,年幼的弟弟也跟着去镇上的小学读书。
爹全家也搬到了供销社,幺爹在乡政府工作,娶了个媳妇是县城的。
几乎所有人都走了,就剩下杨浩宇留在老家的爷爷家读小学,再就是隔着不远的他的大姑一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