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

第164章(第2页)

做皇帝的,这一步往后退,大概率不是因为真的怂了,而是为下一步的法令做铺垫。

户帖制就是在这时候完善的,户部根据各地汇总上来的徭役、税赋两项数据,来对整个天下做出粗略的计算。

再由此,对每一个大项进行细分。

事实上,即便是粗疏的数据也得来并不容易。

以往的基层数据采用的是更原始的结绳计数法,在家门口打一个结,就代表一口人。

基层的胥吏们按照结绳数量,造册登记。

当然,这里需要有两位村民与一位熟悉村里大小事的老人在场见证。

按了手印,胥吏们再做登记。

这便是缴纳人丁税与徭役的依据了。

而田税的计算则更加灵活一些,都是通过当地的亩产来做折算。

永寿十六年那个折中的户帖法其实就是细化了具体的折算方法。

永寿十九年,则在户帖制的基础上更侧重家产的部分,例如家中有多少铁制农具,有多少牲畜等等。

其实从延续的角度来看,是一步步在为清田做铺垫的。

从前两次缓慢的改革中层层递进,既能不过度激化基层矛盾,又能培养出一批实干的基层人才。

——只可惜康元十九年开始,户帖制就已经难以为继了,这种延续性已经完全被中断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一个皇帝往往就会颠覆前任的行政主张。

事实上如今面临的地方乱象其实同康元十六年时遇到的情况类似,只不过比起当年来说还多了一个裹乱的地方父母官。

结果就是地方乱象持续时间更长,乱得也更加彻底。

所以——

谢柏峥的这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两点入手写的。

其一,朝廷要加强基层人才储备。

因为清田真的是个技术活,地里的田亩又不都是方方正正的,计算起来十分有难度。

吏部选拔第二批人才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加上了一道算学题来选拔。

可这也只是一个勉强应对之法,因为计量田亩有个专门的学术名词,叫做方田之术。

相比于懂得方田之术来说,有丰富的地方管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要。

所以,不仅要会丈田,还要有基层经验。

只有朝廷政令,而对当地情形一无所知的父母官,只能是个糊涂官。

朝廷第一批派下去的那些寒门进士哪一头都不占,所以各地才会乱象四起。

若只是糊涂倒还罢了,若是再为了自身政绩罔顾百姓生计,就会闹出董继荣那样的事。

其二,朝廷要加强政策的延续性。

康元十九年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再不成如今的永寿二年也可以是。

例如康元十九年的户帖法侧重每家每户拥有的物产记录,有了前一次的记录作底本,每隔三年的下一次统计就只需要注明加减计算过程,就可以防止造假。

由此便可见政策延续的重要性,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熟知基层情况的胥吏,简直一举两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