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对老秦王所说的那一套攻占土地和教化的话,荀子已经发现了。
荀子说,攻占土地很容易,但要将土地变成国土很难。
如果不能“凝”
,占领的土地就会被轻易夺去,所以民心比土地更重要。
同样也是荀子,他所认为的民心和孔子、孟子不同。
孔子和孟子都更看重“士”
,而荀子看重的是“庶人”
。
在后世评价“水能载舟”
这句话时,总有人将“水”
解读为士。
但荀子的原话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荀子的着眼点一直是在田野中埋头耕种,承担国家赋税和兵役的普通庶民。
他倡导“节用裕民”
,就是轻徭薄赋,让庶民休养生息。
不过这并不是孔子和孟子就不如荀子。
只是孔子和孟子生活的年代和荀子不一样,那时参政和参军的都是国人,即战国时的“士”
。
到了荀子活跃的年代,各国已经相继改革,庶民成为兵卒和赋税的主要来源。
听了朱襄的侃侃而谈,蔺贽叹息道:“荀子的‘节用裕民’和老子的‘清静无为’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朱襄道:“先贤的见解有许多分歧,也有许多殊途同归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蔺贽笑道:“和夏同说这么多干什么?统一后该执行怎样的政策,该去教导政儿。
夏同啊,他就是帮政儿打天下的。”
正听得津津有味,颇有收获的子楚拳头硬了。
同样听得津津有味的蒙武退后几步,免得牵连到自己。
他发现这三人是真敢说啊,连第四代秦王都确定了。
蒙武从一开始的心惊胆战到最后的麻木,竟然也不自觉地想那位养育在朱襄公身边的公子政继位后是什么情形了。
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为公子政效力的一天,不过自己两个儿子应该能为公子政效力。
蒙武想起自己的两个儿子,神情不由柔软。
子楚和蔺贽对骂起来,朱襄也退到蒙武身边,好奇问道:“你想儿子了?”
蒙武脸色一僵:“朱襄公能读心?”
蒙武总算不叫朱襄“长平君”
了,比之前有进步。
“不,你脸上慈祥的表情太明显了。”
朱襄道,“你总不能是因为看到夏同和蔺礼幼稚得如同三岁孩童,而对他们产生了慈祥之心吧?”
蒙武的表情就像是吞了蚊虫一样扭曲。
朱襄知道未来和公子扶苏一同自尽的悲剧蒙大将军,就是蒙武其中一个儿子,他打听道:“听说你有个叫蒙恬的儿子很勇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