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吃那么多,小心生病!”
她看着李金华、李卫华、李敏、李凤,把《创业史》放在后背上敲几下。
“你不吃就不要阻拦别人,这东西是好东西!”
“妈!
你……?”
陈兰英的许多习惯,她不能接受。
“你呀!
就是城里人的命,要是考不上大学,还得回到农村,天下农民一茬人,你别小瞧了农民,你妈就是!”
应当说:李建辉眼光敏锐,在李爱华还有一年才毕业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布局孩子们的未来,这不能不说他是睿智,正因为他能够审时夺势,他的六个孩子中,有三个在他的努力下,最终走向仕途,李爱华也是幸运的,1965年高中毕业,没有如愿考上大学,回到地方,在大队做了青年团支部书记,1966年~1969年,大学考试停招,这对于当时一直怀揣大学梦的李爱华来说:是一种沉重大击,当时的报纸连篇累牍报导了“狠批‘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到了1970年,即将成为老姑娘的李爱华在是嫁人还是继续学习的问题上徘徊,1970年6月的报纸,宛如一股春风,让冰冻的心苏醒了,当时参与命运角逐的除了李爱华、李建彬、甚至还有张金梁齐等一批人,当时提出推荐上大学,提出具体方法: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
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要四年,那时是两年或三年,北京率先实行,以后各省效仿,做法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地方)、学校审核几个过程,李爱华是1971年去滨江省会九州去上的大学,在这批人里,李建彬多次角逐,均被刷下,有人猜测,是成分害了他,也不完全是,竞争如此激烈,上面没人就算你再优秀,又有何用?李爱华之所以能最早跳出来,她的背后有一条通往政权的支线,那就是鲁延年,文革中后期,被打倒的鲁延年,被重新启用,孙东洋则调往专区,李精妙不顾年迈体衰,亲自找的鲁延年,所以李爱华极早脱颖而出。
第二个走上仕途的是李子丹,那时他初中二年级,李建辉尚未到退休年龄,为了儿子仕途,他打报告坚决退下来,让李子丹接班,1981年15岁不到的李子丹摇身一变,变成了国家公务员,随之参加了当时教育局举办的各种进修班,从教小学入手,他的仕途一路绿灯,从农村走向城里,他用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机遇夹杂着抉择,顺着生活的滚滚波涛,一路向未来,未来就辉煌耀眼,娶的是城里的女人,一路相亲相爱,却没能白首偕老,五十多岁时,李子丹抛妻弃子,净身出户,娶小他二十五岁的年氏,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第三个走上仕途的是李凤,她是经过嫁接实现华丽逆转的,这或多或少与李爱华有着直接关系,1974年秋天,李爱华从九州大学毕业,直接任教当时钟吾县怀远中学,家乡的人还在谈论她的婚事时,她却突然告诉家里人:她已经结婚!
如此突兀,让传统的家乡人接受不了,听说对方是空军基地甲等飞行员出身,因为身体原因,转业退武,一到地方,就去了卫生局做了行政股长,为了证实这一点,李爱华的爱人桑军开着卫生局的轿车,一路颠簸,来到贾家沟,贾家人那时看轿车就是凤毛鳞角,哪见过这阵势,就围着看个不够,指指点点议论。
一人有福,拖在满屋,桑军经过其他人,让李凤去九州市医院进修,学习打麻醉,这个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事,她却学了三年,三年后实现了脱产,来个鲤鱼跳龙(农)门,进入县医院,后来找个爱人是教师,进而成了校长。
这是后话的后话,当李爱华嫌弃妹妹吃桑椹时,李建玉就在李建辉家,跟他谈了李爱华的未来构想,李建玉拍了胸脯跟哥说,“哥,你放心,这个绝对没问题,凭我金算盘的名号,绝对小菜一碟,老梁头那里我去做工作,就怕贾云龙从中使绊子,不过,有乔泊年在,我相信这层关系他是知道的,李家和鲁家那是几十年的友谊,这乔泊年又是鲁的女婿,这关系如此厚重,他敢不掂量一下?”
“还有一年,你侄女就毕业,如果能考上大学另说,就怕万一呀!”
“没事,哥,这么多年,你都没找我办过什么事,明天我就给老梁头吹吹风,他田家兴能加进来,我侄女更能!”
“在这吃饭吗?”
“不啦,改天,大队还有事,眼下正大忙。”
“好!
那就改天!”
看着他一歪一倒的离去身影,李建辉心里酸楚,人生艰难,从这一歪一倒可以看出。
“爱华回来了?”
看到桑椹树下站着一群人,李建玉只得笑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