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伍子胥,更以一双慧眼,见证并参与了吴国的兴衰更迭。
吴国,这片被历史选中的土地,吴王僚与公子光的权谋之争,如同暗流涌动的江水,深不可测。
特别是那四位兄弟,诸樊、余祭、夷昧与季札,他们的故事,在吴国乃至整个华夏大地上回响。
季札的谦让,僚的狡黠,以及公子光心中的复仇之火,共同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伍子胥,这位外来者,却以他的智慧与勇气,悄然融入了这幅画卷。
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深沉而高明的方式——在市井之中吹响竹箫,那悠扬的旋律,是他内心的独白,也是他对未来的期许。
终于,吴国的大臣被离发现了这位隐藏于民间的瑰宝,将其引入朝堂,而公子光,虽然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错过了这位难得的贤才。
吴王对伍子胥的赏识,如同春风化雨,不仅承诺为其复仇,更委以重任,使其成为吴国朝堂上的重要支柱。
这一刻,伍子胥知道,他离那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而他与吴国的命运,也将从此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一段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在古老的吴国,云雾缭绕的宫廷深处,公子光的心犹如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
他忧虑地望着那即将被吴王僚光芒遮蔽的王座之路,特别是当伍子胥这位智勇双全的隐士被吴王赏识,仿佛一道利剑直指他精心布置的棋局中心。
一日,公子光轻摇着折扇,步入吴王僚的御书房,言语间带着几分不经意的忧虑:“大王啊,您乃吴国之灯塔,引领万民前行。
而伍子胥,不过是乡间野风中的一粒尘埃,怎能让他的私仇左右了国家的命运?楚国,那是矗立于东方的不倒翁,我们与之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
即便偶尔侥幸得胜,也只是为他个人雪耻,而一旦败北,将是吴国万劫不复的深渊。”
吴王僚闻言,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终是点了点头,放弃了那看似诱人的伐楚之议。
伍子胥得知消息,心如死灰,却也不失风骨,他毅然辞去了官职,与挚友公子胜携手,步入乡野,以耕作为乐,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心火未灭。
而公子光,棋高一着,他深知唯有彻底斩断吴王与伍子胥之间的微妙联系,方能确保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
于是,他巧妙地在吴王耳边种下疑云:“大王,伍子胥心怀不满,只因您未应允其复仇之愿,其心中怨怼,恐成吴国之隐患。”
吴王听后,对伍子胥的戒备之心更甚。
夜深人静时,公子光悄然造访伍子胥的陋室,月光下,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仿佛交织着命运的丝线。
公子光坦诚相告,许以王位之诺,只为换取伍子胥的支持与智慧。
对于伍子胥而言,复仇之火不灭,谁为君王,皆非他所求,唯有手刃仇敌,方能安息。
于是,他应允了,并引荐了自己的生死之交——专诸,一位隐匿于市井的刺客高手。
时光荏苒,楚平王猝然离世,昭王即位,这一消息如同惊雷,震醒了伍子胥心中沉睡的怒火。
他绝食三日,誓要找到新的复仇之路。
终于,一计上心头,他密会公子光:“大王新丧,正是伐楚之机,你可荐掩余、烛庸、公子庆忌为将,而你则在途中‘意外’受伤归乡,此中暗藏除掉吴王僚的天赐良机。”
公子光心领神会,依计行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