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抓点紧,早一点培养,早一点成才”
。
李元也是无奈,暗自腹诽,这老宋头有多么地不信任他。
老宋头皱着眉头离开的,明显是不太满意这次的会谈。
送走老宋头,李元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思。
他知道道医的传承有多难,不然师父这一系几代人坚持了这么久,也不会只剩下师父一人。
他知道自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身体和灵魂都特殊。
他的出现应该是一个意外,在没有找到好方法前,他不准备随意传授道医知识。
但是他可以借助修为,借助“外视”
,慢慢提升中医的技能。
等有了一定的名气,再去找徒弟。
现在大家还相对淳朴,再过几年,大家一切向“钱”
看,没有一定的名气,是找不到好徒弟的。
只有让人们知道学习中医也是能够赚到钱,才能有聪明的人诚恳拜师。
他不会在意他们目的不纯,没有野望,谁能静下心来研究中医、展中医、壮大中医。
后世已经证明,中西医结合救不了中医,将来很多这类型的中医毕业生根本就不会看病。
检测手段也都是西医那一套,完全依赖机器,把脉更多的时候是个比对。
开的药有没有效果,只有吃的人知道。
这些医学院的老师有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临床经验,学生学习的都是传统的中医典籍。
比如什么“十三不沾、十八该杀”
,他们倒是背的溜熟。
这是一句缩略的话,全称应为十六个字: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大夫该杀。
意思是:如果中药方剂过十三味药材,开药的医生水平不行;一旦过十八味药材,医生没有良心,所开的药不要吃。
它的出处是《黄帝内经》,《至真大要论》对药方大小有明确的论述。
通俗来说就是3味药的方子是小方,9味药的方子是中方,13味药的方子是大方。
那么“十三”
这个数字来由是: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加起来正好十三味。
宋版《伤寒论》,12味以内方子111个,大于12味的只有1个,其中5味以内的方子占68,7味以内的占89。
《金匮要略》,12味以内方子198个,大于12味的4个,其中5味以内的方子占68,7味以内的占87。
《伤寒杂病论》12味以内方子322个,没有过12味的方子,5味以内的方子占72,7味以内的占91。
这些都是医学院学生必修的中医典籍。
如果不知甚解,不知变通,这些药方也许在现代疗效奇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后世,中医的地位岌岌可危的原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