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了车,环视四周巍峨的群山。
远处五座大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形似五条奔腾的巨龙。
山上树木高耸入云,满目翠绿。
身旁耸立着杉树、枞树。
低矮冠状的油茶树,长出了淡黄的嫩叶。
一丛丛、一簇簇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怒放盛开,红的、白粉的都有,象一个个穿着彩裙的仙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美丽又可爱。
曾华心旌荡漾,不由得喃喃背诵起宋代诗人杨万里赞赏杜鹃花开的诗:“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
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杜鹃花没有松柏的枝干,没有寒梅柔美的枝条,但她勇于拼搏,敢于抗争,有点张扬的品质,很贴合曾华此时的心境。
冯辉停好摩托,来到沉浸于无边无际遐想的曾华身边,感慨地说:“青山绿水花海,清风蝶飞鸟鸣。
城里人很羡慕我们呼吸富氧离子空气,平淡恬静生活,但如常年生活在山里,就说不出的枯燥乏味。”
曾华回应道:“钱钟书说:围在城里人想逃出去,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人性就是如此矛盾。
如果想法把城里人吸引到乡下,让他们体验乡村野趣,品尝山珍土味。
乡里人赚到城里人的钱,各取所需,相互补充,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冯辉摇头说:“知易行难。
一条水泥路都没有,谁来体验,谁来消费?”
曾华点头说:“要想富先修路。
否则,山里的出不去,山下的进不来,脱贫致富就成了幻想。”
冯辉苦恼地说:“为了修这条脱贫之路,我们村跑了几年,年年有希望,年年成泡影。”
曾华看着冯辉,颇为疑惑说:“国家2014年就正式提出扶贫攻坚计划,2020年全国整体脱贫。
‘两不愁三保障’中,道路建设是最重要的一环,今年是宁山县脱贫摘帽之年,你们村怎么还是黄泥土路呢?”
“我们何尝不知国家有此项政策,”
冯辉眼望远方,一丝恨意从眸子里迸射而出,“桐漯村有800多人,6个自然村。
我们冯家漯村是最大的自然村,有500多人,散聚在崇山峻岭之中。”
“赵家漯村虽不足200人,但地势相对平坦,人口也相对集中,因此,行政村部一直设在赵家漯村。
我爸退位后,赵家漯村的赵生财接任了村书记。
去年政府把桐漯村级公路建设立了项,百多万元项目资金啊,自然而然为赵家漯村修建了35米宽的水泥路。”
“我们冯家漯村人口虽最多,但无奈行政村部不在此,只能羡慕嫉妒恨,对水泥路望眼欲穿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