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年近花甲,脸上起了老年斑,自然不信贾诩、杨彪二人是来探视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
蔡邕也打桌哈哈,摇头,“什么后福不后福的,老朽年事已高,此次牢狱,身体不支,能够安享晚年,看到二女幸福,就知足了。”
杨彪闻言,与贾诩相视一笑。
贾诩接话道:“高阳侯谦虚了,谁不知道你乃当世大儒,一生的志愿就是正本清源,否则,也不会极力参与修撰《东观汉记》及制作“熹平石经。”
说起熹平石经,显然触动了蔡邕的灵魂,那是蔡邕一生的心血成果,他神情明显有一丝恍惚。
蔡邕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开始刻录的《熹平石经》,历经半年,才于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刻成后立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故又称太学石经。
蔡邕又想起牢狱中的灾难,摇头道:“老朽老也,已决心不参与政治。
如果你们要请老朽出仕,那请回吧。”
贾诩和杨彪面面相觑,蔡邕看来误会了,以为他们是代表朝廷请蔡邕再次出山。
只可惜,蔡邕因屡次直言进谏,陈述时弊而得罪权贵,被流放朔方郡,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余年。
董卓掌权时,被授为司空祭酒,若非董卓,蔡邕一直不敢以真姓名返回长安。
也因此,蔡邕非常感激董卓,也为董卓之死掉了眼泪,惹怒了王允,差点被杀。
过去的种种,早就磨掉了蔡邕的锐气。
杨彪连忙解释道:“伯喈,你想错了。
我们这次来不是请你出山的。”
蔡邕一愣,但凡新贵登场,不都是要邀请大儒出仕,以此提高朝廷威望么。
蔡邕抚摸胡须问杨彪:“文先,你们这是?”
杨彪其实也不太贾诩有啥新法子,路上只是听贾诩略说了要在何休十周年庆宣扬公羊流派的想法。
杨彪指了指贾诩,“这宣传之事,还是由文和来说吧。”
蔡邕好奇问:“什么宣传之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