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高琼毫不客气地反驳:“冯大人,您虽位居高位,但您的职责在于谋划和书写,而非亲临战场。
若您仅凭笔墨便能击退辽军,那又何需我等将士浴血奋战?”
言罢,高琼不再理会冯拯的责备,径直命人备好车驾,将真宗送往了澶州北城。
当北城的将士们看到真宗真的出现在城楼上时,他们心中的恐惧与不安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欣喜与斗志。
这股士气如燎原之火,迅在军队中蔓延开来,北宋军队也因此一扫之前的颓势,开始在对抗辽军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不久后,张环将军在战场上更是凭借一箭之威,射杀了辽军大将萧挞凛,这一壮举让辽军士气大挫,一蹶不振。
宋辽两军因此进入了对峙状态,辽国的萧太后见局势不利,便主动向真宗提出了议和的要求。
这一提议正中真宗下怀,他本就不愿再与辽军纠缠下去。
然而,对于议和之事,寇准却坚决反对。
他认为这是对国家尊严的践踏,是对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背叛。
但朝中的妥协派却借机污蔑寇准有起兵谋反之心,面对这样的污蔑,寇准虽心中坦荡,但也深知无法与这些败类争辩。
最终,他不得不妥协,同意了“澶渊之盟”
。
这一盟约虽然为北宋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但却要求北宋每年向辽进贡大量财物,这无疑是对北宋的极大剥削。
在“澶渊之盟”
的约束下,宋辽两国进入了长时间的和平共处阶段。
但寇准在朝中的地位却日益下降,两年后被迫辞去了宰相一职。
十余年后,他虽再度入朝担任宰相,但依旧无法摆脱被排挤的命运。
几年后,寇准被贬至衡州,在忧郁与病痛的折磨下离世。
寇准去世后,他的妻子宋氏将他的灵柩运回洛阳。
沿途的百姓为表达对这位忠臣的敬意与哀悼之情,纷纷在地上插上竹子祭拜。
这些竹子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茁壮成长成一片竹林人们将其称为“相公竹”
并在竹林旁建起了“寇公祠”
。
明朝文人戴嘉猷途经此地时深受感动写下了“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
的诗句来歌颂这位一代名相寇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