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
这就是房俊所谓改善民生的办法?
跟李恽那两句多吃多穿相比,也没好哪儿去啊!
“你们不用笑,河北道水患,现在长安城里有不少灾民,有空的时候,你们去问问那些灾民,他们没受灾的时候,每天吃的都是什么。
。
。
等你们问完了,就没人能笑的出来了!”
李世民扫了眼身后的皇子,淡淡的说道,“说说,那些灾民平日里吃的是什么?”
房俊看了眼李世民,才缓缓说道,“他们每年打的粮食,交了地租,纳了税后,会去找一些粮食充足的地主,以一斤粮食兑换三四斤麸糠的比例,兑换很多麸糠。”
“假如一个人一年要吃三百斤粮食,那这些老百姓的口粮中,至少有两百斤吃的是麸糠!”
“你胡说!”
李愔不服气的站了出来,“你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麸糠是草料,是喂马用的,人怎么可能吃那种东西?”
麸糠其实就是谷物的外壳,一般情况下,麸糠就是用来喂牲畜的,可对于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那也是能救命的口粮。
对普通百姓来说,麸糠磨成粉掺点面粉,做出来的干粮,不知道有多香,就这,还有很多人吃不上呢!
房俊没去跟李愔争辩。
温饱是个大问题,纵观历史,哪个朝代真正的解决了百姓的温饱?
不遭难的时候,百姓过的还能好点,至少口粮勉强够吃,可一旦遇到了旱涝之年,想吃口饱饭真快赶上登天那么难了。
吃麸糠算什么,吃树皮树叶的,吃观音土的,甚至饥荒之时,易子而食的不也比比皆是?
“百姓能不能吃的饱,主要在于粮食产出的多少。
。
。
别家我不知道,我家的庄子里,一亩地大概能打300斤左右的粮食。
。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