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研判到城市规划,从资源分析到发展趋势,从产业布局到业态板块……
苏易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在每一类中寻找可对应的市场板块。
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苏易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把棚改区所在的乡镇,整体打造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产业链。
当苏易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自己都吓了一跳。
这个区域近三十平方公里,现有建筑面积大约六百万平方米,现有人口大约四万人,一万户左右。
如果全域改造,难道这六百万平方米建筑的原住户都进行拆迁安置?如果不全面改造,又难以形成整体效果。
何况,什么样的产业链能够带动这个区域的持续发展?苏易首先想到了文旅项目,毕竟,文化和旅游对苏易来说,算是比较熟悉的领域。
苏易开始在网上找文旅类项目的资料,却发现一个很可悲的情况,十个文旅九个亏,还有一个烂了尾。
苏易几乎要否定这个思路。
如果设计不出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个思路只能是空想,而这个商业模式还必须要包括资本的快速退出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
资本快速退出的模式最现成的就是产权转让,而转让后的产权,又难以进行统一的持续运营。
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苏易揉揉有些发胀的脑袋,睁开眼,见电脑上的时间已经是凌晨五点过。
睡觉不可能了,小陈八点钟会来接自己,苏易拉开虚掩的房门,走到屋顶的边缘,楼下的街道,已有零星早起的人。
苏易的脑袋也清醒一点。
经商一来,自己从来不缺突破常态的思维。
在几个大的转折点,几乎都是突破常态另辟蹊径实现了公司在规模上的飞跃,但同时也是这些转折点成为后来毁灭性危机的拐点。
第一次危机,是为了扩大建材贸易的规模而在银行贷款,导致贷款逾期。
那次危机是靠重组天河集团再一次扩大经营规模度过。
扩大规模后,靠更大规模的新增负债偿还了以前的债务。
第二次危机,是天河集团重组后,再次重组木江宾馆,产业结构多元化搭建了公司跨行业经营的架构,然而,天河大厦和木江宾馆虽然现金流增大,同时因为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物业维护和运营成本也同时增大,当实体商业和酒店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后,产投比很快成为负数。
第三次危机是开发木江工业地产,在集团自身经营已经出现资金断链的情况下,以木江工业区的土地进行项目融资,虽然靠李云岫的影响力打了一个时间差,暂时解决了前期土地和建设的部分资金,却导致了后来资金彻底断链,而让公司走到了破产的地步。
前前后后上亿的资金去了哪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