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子实体发育阶段,部分食用菌又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掌握好这个光线的度是非常困难的,过强的光照会抑制食用菌的生长,过弱则可能影响子实体的形态和品质。
我不断地尝试调整遮光和散光装置,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光照条件。
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一次冒险,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ph值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指标。
不同的食用菌适应的ph值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平菇适宜的ph值在55-65之间。
在制作培养基时,必须准确调节ph值,如果偏离这个范围,会影响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我学会了使用各种酸碱调节剂,反复进行测试,只为了能将培养基的ph值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每一次的测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我时刻担心自己会出错。
营养成分的供给更是复杂。
食用菌需要从培养基中获取碳源、氮源、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培养基的配方需要精心调配,碳氮比要合适。
如果碳源过多,会导致菌丝徒长,氮源过多则可能引起菌丝生长过旺但子实体发育不良。
而且,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和质量也会影响食用菌的生长,比如使用劣质的原料可能会带入有害物质,影响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
我深入研究了不同原料的营养成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合适的原料,精心设计培养基的配方。
在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霉菌污染,尤其是黄曲霉等有害霉菌。
在接种环节,特别是母种的接种,要求更是严格到近乎苛刻的程度。
接种必须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这需要对各种设备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操作人员也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失误,比如接种工具消毒不彻底,或者接种环境中有一点点的杂菌,都可能导致整个接种过程失败,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我在这个环节上格外小心,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但即使如此,失败还是时常发生。
看着那些被污染的培养基,我的心里充满了沮丧。
我在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像攀登陡峭的山峰,那些关于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要求、营养成分需求等知识,复杂而繁多。
我常常在晚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反复阅读那些密密麻麻的教材,试图理解每一个概念。
可是,有时候看了好几遍,还是一知半解。
我会在本子上做笔记,画出重点,反复思考,希望能把这些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实践操作更是让我吃尽了苦头。
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看到那些瓶瓶罐罐和各种仪器,我感到无比的紧张和陌生。
在制作食用菌培养基的时候,我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可是由于对一些细节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培养基被污染了。
看着那失败的作品,我的心里充满了沮丧。
而其他学员,很多都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他们兴奋地讨论着,而我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自己失败的成果,感觉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采集野生食用菌样本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要深入到山林中去寻找,山林里的路崎岖不平,布满了荆棘。
我没有合适的鞋子,走在那些崎岖的山路上,脚被磨得生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