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
旧日书房有各种不同的式样,现今想约略加以说明。
这可以分作家塾和私塾,其设在公共地方,如寺庙祠堂,所谓“庙头馆”
者,不算在里边。
上文所述的书房,即是家塾之一种,——我说一种,因为这只是具体而微,设在主人家里,请先生来走教,不供膳宿,而这先生又是特别的麻胡,所以是那么情形。
李越缦有一篇《城西老屋赋》,写家塾情状的有一段很好,其词曰:
维西之偏,实为书屋。
榜曰水香,逸民所目。
窗低迫檐,地窄疑。
庭广倍之,半割池渌。
隔以小桥,杂莳花竹。
高柳一株,倚池而覆。
予之童又,踞觚而读。
先生言归,兄弟相速。
探巢上树,捕鱼入洑。
拾砖拟山,激流为瀑。
编木叶以作舟,揉筱枝而当轴。
寻蟋蟀而墙,捉流萤以照牍。
候邻灶之饭香,共抱书而出塾。
这里先生也是走教的,若是住宿在塾里,那么学生就得受点苦,因为是要读夜书的。
洪北江有《外家纪闻》中有一则云:
外家课子弟极严,自五经四子书及制举业外,不令旁及,自成童入塾后晓夕有程,寒暑不辍,夏月别置大瓮五六,令读书者足贯其中,以避蚊蚋。
鲁迅在第一次试作的文言小说《怀旧》中描写恶劣的塾师“秃先生”
,也假设是这样的一种家塾,因为有一节说道:
初亦尝扳王翁膝,令道山家故事,而秃先生必继至,作厉声曰,孺子勿恶作剧,食事既耶,盍归就尔夜课矣!
稍忤,次日即以界尺击吾首,曰,汝作剧何恶,读书何笨哉!
我秃先生盖以书斋为报仇地者,遂渐弗去。
第二种是私塾,设在先生家里,招集学生前往走读,三味书屋便是这一类的书房。
这是坐东朝西的三间侧屋,因为西边的墙特别的高,所以并不见得西晒,夏天也还过得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说明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