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他投身新文化建设,倡导新村运动,参与发起了文学研究会。
周作人获得超然、冷静的日常性,是在中年之后。
确切地说是在1920年代中后期。
他在1923年7月18日写给鲁迅的绝交信中说:“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人生观开始改变。
1925年元旦写短文《元旦试笔》,声称“我的思想到今年又回到民族主义上来了。”
“五四时代我正梦想着世界主义,讲过许多迂远的话,去年春间收小范围,修改为亚洲主义。
及清室废号迁宫以后,遗老遗少以及日英帝国的浪人兴风作浪,诡计阴谋至今未已,我于是又悟出自己之迂腐,觉得民国根基还未稳固,现在须得实事求是,从民族主义做起才好。”
思想起伏颇大。
1926年经历了“三一八惨案”
的冲击,1928、1929年间写《闭户读书论》《哑吧礼赞》《麻醉礼赞》等文,于是进入“苦雨斋”
,喝“苦茶”
并且“苦住”
,最终在世俗生活中建立起“日常”
的价值观。
不幸的是,1939年元旦遭枪击,在内外交困之中出任伪职。
所幸,日本战败,晚年周作人在社会的边缘向日常性回归。
《老虎桥杂诗》中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回归。
上文所引“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一语中的“人间”
是个日语汉字词,意思是“人”
。
鲁迅的《人之历史》一文,1907年12月在东京《河南》月刊上发表时,题目本是《人间之历史》。
1926年鲁迅将其编入《坟》的时候,改文题中的“人间”
为“人”
。
精通日语者,中文写作难免打上日语印记。
不过,周作人这里使用的“人间”
一词,大概也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的“人间情怀”
。
他1926年6月7日写的杂文《文人之娼妓观》,就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的那句“我是跪在人类的一切苦难之前”
,并说“这样伟大的精神总是值得佩服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