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的育,并不是单纯的数量越多越好。
实际上,脑神经系统的“成熟”
,是一个做“减法”
的过程。
大脑的原始状态,是一个所有节点都拥有相同权重的原始网络。
之后,伴随着人们的日常活动,一部分的神经元连接通路会被频繁使用,另一部分则没有那么频繁。
而越是如此,“使用频繁”
的连接通路就会拥有更高的权重。
而几乎不使用的,权重就会更低。
然后,高权重的连接通路会进一步强化,甚至出现专门的“保护鞘”
,形成成熟的“回路”
,并就这么固定了。
而使用不频繁的,则会纷纷倒退。
神经元的连接通路便是相当于被“特化”
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人类会学会走路,学会使用自己的双手,学会说话……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不说话之后,人会变成“哑巴”
的原因——他负责“说话”
的回路自行消退了。
他也就忘了说话。
一般认为,“学习”
是一个抑制不必要的信息输入渠道、从而强化对目标信息感知能力的过程。
这种抑制和强化,天然就是动态变化的。
而某一种酶,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逆转神经元的生理周期,让神经网络退回原始状态,并准备二次育。
并非更新细胞,仅仅是逆转神经元的生理周期。
向山甚至记得,这一门技术诞生之初,被人类认为是“扩展大脑潜能的划时代技术”
,被认定是人剧变的前奏。
但后来,这一门技术就快冷落,最终仅在神经外科、心理科、先天性智力障碍重建之类的领域有所运用。
原因很简单,这种酶会让人遗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重新训练需要的时间成本也非常高。
人类几乎不可能靠着这种技术,创造出越人智的人。
一直到金属基蛋白质以及义体技术的普及之后。
由于有了辅助记忆的存储设备,所以可以将自己的记忆寄托在硬盘之中,拓展大脑的容量。
但一般也认为,这样做是性价比其实非常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