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学名:triticuaestivul)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2o22年全国小麦产量27152亿斤[15]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
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ooo-前6ooo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ooo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ooo—前5ooo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ooo-前4ooo年在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ooo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ooo±159年在中国(详情见下),公元前3ooo年在印度,都已先后种植小麦。
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
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
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一般认为约在8ooo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现的陶器遗迹表明,该地区的人群可能在公元前36oo—33oo年就已食用小麦。
[14]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区后,生了自然杂交,其杂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
其演化的过程,按传统的观点是:具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具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组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具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
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以及西安、宝鸡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种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这种小麦草很可能早已为我国先民采集和栽培。
[1]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于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中,现距今5ooo±159年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粒;[1]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现有炭化小麦种子。
以上从植物学和考古学上给麦为中国起源论提供了证据。
在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的第四位。
说明在夏代,麦子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1]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
、“食麦”
记载。
《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
,亦作“麳麰”
。
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
的记载。
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
前冠以“大”
、“穬”
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
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
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