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认为,反正只有五斤,不过半亩地的份量,况且若是种植不出来还有两石粮食的补偿,抱着试试的心理去领的。
甄大伯这人就比较实在了,领了十斤稻种,原本想要种一亩地的。
结果,等所有农家人都把田地耕出来,准备育苗时,席县令亲自带着人下乡,这其中包括每个村有着多年种地经验的老农和村长里正们,也有县城里的典史小吏们,席县令以甄慕氏家的田地为教学点,每个村每个乡的亲自指导他们该如何育秧,再由县衙的典史小吏和各村的村长里正选出来的老农们,回去教授他们村的其它村民育秧的方式。
育秧的方式有多种,席瑞安教他们的是现代的湿润育秧和旱育秧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采取浅水勤灌相结合的排水晾田,第二种是只保持土壤湿润的育秧方法,这种育秧方式的优点是根系发达,插后不易败苗,成活返青快。
这要不是县令,且他所说所做还有那么几分道理的话,估计这些老农们都要喷死他了。
因为自古以来,就从未有人用这两种方式育过秧苗,他们全部都是用老祖宗们一辈又一辈传下来的传统的育秧方式来育苗,也从没有人怀疑过这样的育秧方式有什么不对。
老祖宗传下来的,天下人都用这样的方式育秧,能不对吗
可是现在县尊说了,不按照他教授的新育秧方式育秧,一旦新良种无收成,被县衙的人查出来后,就无法领到两石粮食的补偿,他们哪敢随便糊弄况且地都是自家的,加入丰收了呢
农家人糊弄什么,都不会糊弄自家的地。
也有那自作聪明的,用老法子育秧苗,以为别人不出来。
领了五斤稻种的人家就庆幸,五斤稻种也就半亩地,半亩地两石粮,也不亏了。
而准备大面积种植新良种的人家,就有些担忧了。
这县令的新育秧法子,到底管不管用啊可别到时候颗粒无收啊。
原本打算全部种上新良种的人家,都打起了退堂鼓,将全部的水田换成了一半的水田。
只有甄慕氏和甄大伯家,一个傻大胆,一个太老实,是切切实实准备将家里水田全部种新良种的。
甄家慕清就是一言堂,哪怕甄二郎甄三郎他们心有疑虑也不敢反对。
育种一过,慕清家的芸苔花也开了油菜花,村里人才知道,席县令不仅懂得如何育种,还懂如何种芸苔,并且在芸苔地里种了很多苗,田埂的周围也都种了很多据说是来自西域的种子,品种很多。
具体是什么都无人知道,能不能吃也无人知道,但整个甄家村的人都十分关注慕清家的菜地。
等到惊蛰一过,秧苗全部长出来后,很多育秧的人家都傻眼了。
不是只育了五斤稻种吗怎么长出来这么多秧苗
秧苗长出来,老农们也放下了一小半的心,就怕这稻种不成活。
等秧苗都长的差不多了,席县令又把各村村长、里正,村里选出来的最会种田的老农们集合到一起了。
干嘛呢拔秧,插秧。
这么麻烦的哦
然后他们就发现,不是才五斤稻种吗为什么插出了两亩地的秧苗一亩地的稻种只需要两到三斤吗
常年伺候田地的老农们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都被刷新了。
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面,一亩地的稻种最少要八到十斤,十亩地就要准备百八十斤的稻种,二十亩就是两百斤稻种。
若是以后一亩地都只需要两三斤稻种,那十亩地就能省下五六十斤的稻子,二十亩地就能省一百多斤稻谷啦
一百多斤稻谷都是一亩中等田的产量了
慕清自己是个懒得下地的,况且甄家十五亩地,就她和甄香君甄香草甄二郎甄三郎几人插秧,还不得累死。
找短工
她还没找短工,席瑞安就叫帮他在城西那二十亩水田插秧的农人们,过来将她家的十五亩地都整好了。
外面不知道的全都以为席瑞安是为甄博文才如此,就连甄博文都如此认为,对席瑞安自是感激不已,并且屋及乌,将这份感激也投到席镶身上。
席镶本身也是个投桃报李的人,甄博文对他好,他自然也同等回馈给甄博文,加上他也没有亲兄弟,只有堂兄和族兄,在怀安县也没有别的好朋友,两人又惺惺相惜,跟亲兄弟似的,感情越发好了。
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