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桌上,辽国提出了割地的要求,意图通过领土扩张来巩固其势力。
然而,赵恒虽性格软弱,却也深知割地之辱,坚决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
他提出,北宋愿意以每年进贡财物的方式,作为请求辽军退兵的条件。
辽国权衡利弊后,接受了这一提议,双方开始商讨每年进贡财物的具体数目。
赵恒告诉曹利用,每年进贡的上限是一百万。
然而,寇准深知赵恒的性格,担心他会在谈判中过于妥协。
因此,他威胁曹利用说,每年进贡的数目绝对不能过三十万,否则他将严厉惩处。
在寇准的强硬态度下,曹利用在谈判中成功地将进贡数目压至三十万。
宋辽两国于十二月初停战,开始和谈。
第二年初,双方订立了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
根据合约规定,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撤军;北宋每年向辽国进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还在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促进了经济交流。
“澶渊之盟”
的签订,为宋辽两国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在这段时期内,两国边境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当萧太后生日时,真宗还特意派人前去贺寿;而当辽国边境生饥荒时,宋朝政府也毫不犹豫地前去赈灾。
真宗驾崩后,辽圣宗与满朝文武百官以及后宫妃嫔也一同悼念这位曾经的盟友。
宋辽两国在“澶渊之盟”
的框架下,实现了长期的和平共处,这不仅促进了双方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入交流,也带来了两国百姓生活的显着改善。
两国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百姓得以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然而,“澶渊之盟”
的签订并非毫无代价。
北宋政府在占据一定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与辽国达成这一不平等条约,每年都需要向辽国输送大量的财物。
这无疑加剧了北宋的财政负担,而这种负担最终会通过各种方式转嫁到普通百姓的身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所承受的剥削日益加重,他们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这种矛盾的积累,为后来频繁爆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