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陈鹤鸣,就孤单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仆役。
这日,陈鹤鸣被崇文馆掌院学士派往国子监取。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学、算学。
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学、算学三十人。
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
。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
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
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
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
这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
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
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
太学学堂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
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
时进士不由两监出身,则深以为耻。
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举人皆补学校。
但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混乱及财政困难,学校由盛入衰,生员不及旧日三、四分之一,太学、四门学的入学资格只好降低,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
陈鹤鸣来到国子监,拜见了国子监祭酒。
道明来意,国子监祭酒孙祭酒实在是没搜到武则天时期的国子监祭酒是谁,所以杜撰一个了。
以后杜撰的人物应该还有,所以朋友们不必纠结是否真有其人。
立时明了了陈鹤鸣是东宫崇文馆掌院学士派来取自己借阅的孤本的。
孙祭酒虽然官职比东宫掌院学士高多了,但并没有想过将孤本昧下。
尽管不舍,但还是交给陈鹤鸣让他带回去了。
陈鹤鸣恭敬的从孙祭酒手中结果籍,就告辞离开。
孙祭酒也没在意陈鹤鸣这个从九品的小官,摆摆手示意陈鹤鸣可以出去了。
陈鹤鸣从孙祭酒处出来后,走在国子监的庭院中。
感受着这大周的最高学府的氛围,心中知道这里的学生都是官二代。
基本上没有什么平民百姓,是标准的贵族学校。
国子监中经常会有官员前来,这里的学子可以说都是见过世面的。
因此陈鹤鸣穿着浅青色的官服走在国子监中,这里的学子都没有正眼瞧他的。
将要走出国子监时,陈鹤鸣迎面来了几人。
起来他们应该都是国子监中的学子,远远的就听见他们正在议论着什么。
“俊豪兄,听说弘文馆里那几个贱民进士又被罚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