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断交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隐士管宁与他的同窗华韵因价值取向不同,而把共座的席子割为两半,表示绝交不再往来。
原来该典故的主人公管宁品德高尚,他割席断交的对象华歆,却被认为是趋炎附势贪慕富贵之徒。
这一定论果真如此?其实不然。
一、割席断交的由来
据《世说新语》的记载,汉灵帝时期,师出同门的管宁与华歆曾是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一张席上读过书。
但后来遇上两件事,两人的友谊一下反转就此搁浅。
那这两件事到底是什么?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太守、司空参军、尚书令等要职,后来还得到曹操的欣赏,担任御史大夫。
曹魏政权建立后,还出相封侯,实乃"
史民感爱之"
的一朝重臣。
从小就是谦谦君子的管宁,则被同学们视为龙尾,自始至终都以高节得到周围的人尊敬拥戴。
他十六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也不在意面子,不大操大办,节俭安葬了父亲的后事。
他后来隐居山谷,着力于宣讲人们乐于接受的教化内容,不搞假大空,从而颇受时人爱戴。
不久,管宁东渡北海郡,欣赏他的公卿大臣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都曾资赠不少贵重的服饰器物,管宁都原封不动一一退还。
当时任太尉的华歆,还曾举荐管宁接替,司空陈群等人也上表极力保举,曹明帝亦多次征召希望管宁出山辅佐,管宁始终以隐士的操守上疏辞让,表示草莽之人又身有疾患,难当大任恐负重托,只能隐居潜逸洁身自好以谢了。
就这样,一直婉拒没有接受任职的管宁,在不违本心躬耕隐士的道路上取得了不朽的辉煌。
以讲学为业的管宁亮风亮节的风范并不亚于走上神坛的诸葛孔明,活了84岁的管宁还着有《氏姓论》等文集,他的儿子管邈也不负所望,以博士的才学闻之于世。
三、启示
可见,管宁与华歆都是名士高人,实属可圈可点的人生赢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