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璀璨之星无疑是孟子,而与此同时,道家阵营的灵魂人物则是庄子,姓周,这位先哲不仅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更是其思想体系的卓越开拓者。
后世学者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共同创立的哲学体系被尊崇为“老庄哲学”
。
庄子虽出身楚庄王的后代,但其家族在庄子出生之时已然式微,后来因乱世迁徙至宋国蒙地,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
然而,随着对世间混沌污浊现实的认识加深,庄子心中充满了对世态炎凉的悲愤与对人性异化的绝望,他认定在这样一个乌烟瘴气的时代,从政只会让人丧失本真,因此,他坚决摒弃了仕途之路,选择了一种清贫而宁静的隐逸生活。
在庄子看来,即使身处贫穷,也能做到凡脱俗,怡然自得,保持着精神世界的逍遥与自由,因而,他甘愿舍弃浮华富贵和权力高位,坚守内心的纯净与恬淡。
有一次,庄子前往魏国拜谒魏王,魏王见到他身穿粗布缝补的衣服,脚踏用草绳系绑的破旧鞋子,不禁惊讶地问道:“先生,怎会如此落魄呢?”
庄子却不以为意,反驳道:“我现在的状况是贫穷,并非潦倒。
那些无法在世上展现德行的人,才可谓之潦倒。
我此刻身着破衣烂鞋,您所见的仅是贫穷面貌,而非精神层面的颓唐。
这正如世人所说,我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大王,您试想一下,那丛林中的猿猴在参天楠木、樟树间攀援飞跃,自由自在,即便是神射手后羿、逢蒙亦难以对付。
但当它们置身于荆棘丛中,则会束手束脚,行动受限,但这并非由于它们失去了原本的灵动,而是因为环境制约了它们的能力。
当今世界,昏聩之君掌握权柄,奸佞之臣横行无忌,即使我不愿意堕落,也难免受到时局所限。”
庄子深度挖掘并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成为了那个时代独具慧眼的哲学巨擘。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道”
这个词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庄子所阐述的“道”
是顺应自然的天道,本质上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既是永恒不变的,又包容于天地万物之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人类的形态和生命是由“道”
赋予的,而肉体则来源于自然界的生成,因此,人们不应因个人的好恶而伤害生命的本性和自然律。
基于这一认识,庄子倡导“清静无为”
,即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事物的展。
庄子与弟子行走于山脚之下,偶遇一颗矗立于溪流边的参天大树,其枝繁叶茂,巍峨挺拔,异常醒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