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族源自西周时期的嬴姓贵族,始祖为造父。
据史书记载,造父曾协助周穆王有效抵御西戎侵扰,成功平定徐国叛乱,因而受到周穆王的极高赏赐,被赐封于赵城,其后代便以此地名为姓,即赵姓。
造父的后裔在周王室中担任高位,至周幽王时期,由叔带传承这一脉。
至晋文侯时期,叔带因预感周王室的衰败而迁徙至晋国,自此赵氏一族在晋国落地生根。
然而,从晋文侯直至晋武公的近百余年间,赵氏并未在晋国显赫一时。
直至晋献公时期,赵氏家族成员赵夙因其勇猛善战,成功抵抗西戎入侵并助晋献公扩展领土有功,被封于耿地,晋升为大夫,赵氏才开始再度引起关注。
不过,真正使赵氏家族繁荣兴盛的是赵夙的孙子赵衰。
晋献公晚年,宫廷内乱,太子申生被迫自尽,公子重耳与夷吾出逃。
此时,赵衰毅然追随公子重耳,终身相伴,共度患难。
重耳一行在翟国避难期间,赵衰娶了翟国赠予重耳的叔隗为妻,他们的儿子赵盾日后将成为权倾一时、影响晋国命运的重要人物。
在翟国生活的十二年间,赵盾在智慧的父亲赵衰和贤明的姨父重耳的影响下成长,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性格温良且懂得礼仪。
因晋惠公的迫害,重耳和赵衰被迫将家人留在翟国,继续流亡生涯,赵盾也因此与父亲分离。
后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得以归国,杀晋怀公自立为晋文公。
重耳复国后封赵衰为大夫,并将女儿孟姬许配给他,他们育有三子:赵同、赵括、赵婴齐。
孟姬本姓姬,嫁入赵氏后被称为赵姬。
她品德高尚,得知赵衰在翟国有遗孤后,主动将赵盾母子接入晋国,并以叔隗为正室,自己屈居侧室。
鉴于赵盾的贤能及嫡长子的身份,赵姬力主让赵盾承袭赵氏宗族。
赵衰在晋文公和晋襄公时期深受倚重和信赖,他去世后,赵盾接替其父担任执政大夫,并逐渐掌控中军元帅职权,成为晋国仅次于国君晋襄公的权臣。
赵盾执政后,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恢复等级秩序,重建废弃官职;明确刑法规定,审理积压案件,缉捕逃犯;推行契约制度,整饬政务积弊,提拔有才能而未受重用的贤臣。
这套治国方略得到晋襄公的认可,并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由赵盾不断调整和完善。
赵盾在晋襄公逝世后,面对年幼无知的新君晋灵公,担起了执政大臣的重任,实际摄政晋国,从而稳定了晋襄公去世后的动荡局势,开启了对晋国长达二十年的强势统治。
公元前年,赵盾作为晋灵公的全权代表,在郑国扈地参与了一场涉及齐、宋、鲁、卫、陈、郑、曹、许八国的结盟会议。
在这次盟会上,赵盾以其霸主般的权威介绍新君晋灵公,次以卿大夫身份在诸侯之间展现领袖风范,开创了臣子主导诸侯盟会的先例。
自此之后,臣子的地位逐渐提升,诸侯相对显得弱势,这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种趋势。
扈地结盟过程中,鲁国鲁文公因迟到而触怒赵盾。
次年,赵盾以鲁文公对晋国失礼为由,下令攻打鲁国。
鲁文公畏惧晋国实力,派遣大夫东门襄仲携带丰厚礼品向赵盾请罪求和。
双方最终在衡雍达成和解,鲁国承诺继续依附晋国,赵盾遂停止军事行动。
晋国已是当时的霸主,为延续晋文公、晋襄公时期的霸业,赵盾采纳郤缺将军的建议,采取怀柔政策,将昔日强占的卫国和郑国领土归还,以此彰显晋国的仁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