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在周朝的冲击下衰亡,其都城殷也随之变为一片废墟,沉寂了逾三千年之久。
直至近现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区域,考古学家掘出了众多古代遗物,其中蕴含丰富文字的龟甲兽骨尤为瞩目,它们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
通过破译甲骨文的内容,学者们确认该地曾是盘庚迁徙后的都城所在地,故命名为“殷墟”
。
这一重大现不仅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而且将我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追溯至商朝时期。
殷墟出土的丰富文物揭示了商朝中晚期的社会面貌和展水平。
其中,数量众多且工艺精湛的青铜器格外引人注目,包括日常生活的器具、祭祀用品和各类兵器等,琳琅满目,展现了当时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达。
这种从矿石中提炼金属并用于生产工具的能力,不仅标志着生产力的显着提升,更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青铜业的蓬勃展带动了其他手工业门类的进步,共同构筑起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比如,在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无论在形态结构、装饰艺术还是铸造工艺上,都堪称顶级之作,充分彰显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昌盛。
追溯历史长河,鼎最初源于远古时代,作为一种烹煮食物的器具,类似于今天的锅,主要用来炖煮肉类和鱼类,其原型是新石器时代的陶质鼎,既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鼎,三足两耳,用以调和五味的宝贵器皿。”
尽管青铜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出现,但直到商周时期,尤其是商代,鼎作为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才步入巅峰,从普通的炊具转变为神圣的祭祀容器。
伴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青铜鼎得以大量铸造。
上古神话中提到,黄帝和炎帝联手击败蚩尤后,曾铸造三足鼎象征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平衡;而夏禹据说征集九州之铜,在荆山下铸成象征九州大地的九鼎,鼎身雕饰魑魅魍魉等图案,旨在警示民众防范邪恶。
自此,鼎上的纹饰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功效,甚至有的时候,法律条文也会被镌刻在鼎上,以示庄重不可侵犯。
自禹铸九鼎的故事流传以来,鼎的内涵逐渐丰富,从寻常的生活用具转变成了祭祀仪式中的“圣器”
,成为了国家安定、政权合法性的象征。
每当朝代更迭,新君即位,要之事便是铸鼎立法,以此祈福吉祥,开启新的纪元,故而“鼎革”
一词常常用来形容改朝换代,建都立业也常被称作“定鼎”
。
《左传》记载:“桀失德政,九鼎移于商;商纣残暴,九鼎又迁至周。”
鼎随国运流转,夏商周三代交替之际,九鼎分别从夏都迁往商都亳京,再由商都迁至周都镐京。
在古代社会意识中,鼎又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依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配七鼎,大夫列五鼎,士阶层则使用三鼎或一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还被用作颂扬勋绩、记载重要事件的礼仪重器。
周朝在举行大型庆典或者赏赐王公贵族时,往往会铸造鼎器,镌刻事迹,以昭告天下。
现代社会中,“鼎”
字早已衍化出丰富的寓意,如“一言九鼎”
代表承诺的分量,“大名鼎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