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
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
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
。
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
,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
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
,或“贡献不入于朝廷”
,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
,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
。
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
。
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
,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
,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
,等等。
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
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
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
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