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一直趁着空闲时间继续这项工作。
沈梦林之所以来拜见他,是因为他知道,十几年后,她的工作完成了,用时36年,经历了无数波折最终完成了200万字的《阿富汗语词典》,以一种执着的精神坚持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敬仰、学习。
();() 所以沈梦林这一次来,不为名利,就是为了向他致敬。
“这么多年来,唯一关注我这个词典工作的,是一位居住在米国的阿富汗人,他打电话过来问我的情况,上来先用英语说,然后开始用普什图语,好像在考验我似的。
但我答得很好。”
“你这些年的工作都在这项语言上,自然能和阿富汗人日常交流。”
沈梦林笑道。
“那是。”
“车教授,我通过一个搞图书出版的朋友,联系了一位在瑞典的阿富汗人,购买了他的普什图语软件,然后又请水木计算机系的一位大拿坐了修改,能够和我们的系统兼容,我想送给您。”
“什么?普什图语软件?”
车虹彩面色微变,忍不住站起身来。
他利用课余时间编纂普什图语词典,用的是卡片。
多达十万张卡片。
当然那不是他买的,他也买不起。
是社会人士捐赠的。
这十万张卡片,都存在十几個柜子里。
他也想,要是能存入电脑就好了。
没想到一个中戏的学生居然为他想到了这一点。
顿时感激不尽。
……
离开车虹彩老人家,沈梦林脚步走的格外踏实。
能在《汉朝那些事儿》说几句车虹彩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事情,又亲眼见了车虹彩老人,让沈梦林感觉深入参与历史文化之中。
深感荣幸之余,也让他写《汉朝那些事儿》的动力更足。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沈梦林更加忙碌了。
大部分大学生刚进大一的时候,秉承高三时期的惯性,上半学期会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有时间还去图书馆读书。
但是一个寒假之后,除了那些有心气的,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大学生活的趣味,开始逃课、社团、游戏、恋爱……,总之比上课好玩得多。
中央戏剧学院和其他大学差不多,学生们也大差不差。
不过沈梦林不会这样。
一方面他有外挂,需要读更多的书,将外挂的记忆一步步变成自己知识,另一方面,他依靠勤奋努力赚到了钱,尝到了甜头,当然不会放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