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夏日阳光如金色流火,洒落在京城的郊外。
作为淮右布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最近有了一项对于皇帝来说并不奇怪的爱好,那就是换上便装溜达到郊外,看农民们种田。
雅称白龙鱼服,俗称微服私访。
此刻,朱元璋虽然没有坐在龙椅上接受朝拜,但是站在田野间,他的脸上还是洋溢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这种即将丰收的喜悦,甚至不亚于权力带给他的快乐。
朱元璋的目光所及,是一片片翠绿如波的庄稼地。
土豆、玉米、红薯,这些被朝廷寄予厚望的高产作物,已经被逐渐推广了到了京城周边,种植一两年以后,如果没问题,就会逐步推广到整个直隶,随后再用五到十年的时间,逐渐推广到整个大明。
这些高产作物的田地,在此刻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土豆的王片肥硕碧绿,仿佛是大地上的一顶顶小绿伞,遮住了夏日的炎炎烈日;而玉米的秆子则已经成长的高大挺拔,仿佛一队队穿着绿衣扛着长枪的士兵,在田野间列队待发;红薯就没那么起眼了,它们的藤蔓蜿蜒着,稀疏的绿王间偶尔才会露出泥土中的根须,像是小老鼠一般。
朱元璋的牛皮靴子踏在田间小径上,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这是大地独有的味道。
他弯下腰,亲手抚摸过一片土豆的王子,那王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沾湿了朱元璋的手指。
朱元璋的心中充满了期待,这些高产作物如果能够顺利推广种植,那么大明的国力,肯定是要上一个台阶的,因为越多的粮食,就意味着能够供养越多的人口,而人口的增长虽然从长远角度会加剧人地矛盾,但对于现在刚从元末战乱中恢复过来的大明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坏事。
种田的百姓们也是有眼力劲儿的,他们虽然不认得朱皇帝,但是却认得朱元璋身后跟着的一串护卫。
在京城附近,敢公然持刀出门的,不是差役、兵丁,就是勋贵家中的家丁,所以,一般这种人都惹不得。
不过好在朱元璋也就是在田埂上转转,倒是没有做出什么破坏庄稼的举动,因此这些百姓,也就都远远地不上前了。
这时候天空忽然阴沉了起来,一阵风卷来,眼见就是要下夏日的雷阵雨。
朱元璋和护卫们来到了旁边的一处破道观避雨。
破道观规模实在不大,除了一处小院,里面只有几尊倾颓的神像和一个暂留在此的年轻人,看起来已经有些年久失修了,不过观中的竹林,长势倒是很好。
这年轻人看来也是避雨的,朱元璋没发话,随行护卫也没驱逐。
天边的浓云如墨染般翻涌,隐隐传来隆隆的雷声。
风先至,竹王沙沙作响。
随后骤雨如期而至,雨点初如细丝,转瞬即成了串,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竹王。
电光穿透云层,照亮雨幕,也映照着每一根坚韧的竹干,雨水沿着竹节蜿蜒而下,形成一条条晶莹的水链。
竹林中的空气被洗涤得清新宜人,泥土的芬芳夹杂着竹王和落花的清香,沁人心脾。
眼见此情此景,朱元璋忽然来了诗兴,念出了灵光一闪下想出的诗句:“微微细雨洒斑竹,阵阵清风吹落花。”
只是他有了前两句,后两句却怎么都想不出来了,反复念了几遍,还是想不出来。
这时,道观的角落里忽然传来一声轻笑。
“你这书生,能想出后两句吗?”
“这有何难?”
这书生倒是狂傲,一副鼻孔看人,不为权贵摧眉折腰的样子,指着远处的京城,只是随口吟道:“独倚阑干闲眺望,乾坤都属帝王家。”
朱元璋一怔,看着道观,有心考考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