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京都,这个人的头颅,无论如何也得砍了。
祭奠完陆家,陈长安不再多留,选了条小路,朝着京都方向,一路疾驰。
三千里路,大抵是两院相争的缘故,底层百姓的日子愈发艰难,各州又都心怀鬼胎,路上遇上不少拦路的盗匪强人。
大多没什么眼力劲,见着陈长安,只觉他是不学无术的绣花枕头,总想要他留下买路钱财。
结果苦心经营的山寨老巢,最后都被陈长安搜刮一遍。
除去遇上这些盗贼之外,陈长安也遇上过不少游学士子,修道真人,以往绝不会在大景游走的僧人,也多了不少,甚至在丰州的一座灵台山上,陈长安还见着这两年修建起来的寺庙。
寺院前还有着中书院的赐碑,上书灵山宝地,群邪避易八字。
陈长安虽早在袖遮的情报里知晓这点,但见着这座离大景中枢不远处的寺庙,还有着主管吏治的中书院亲自赐碑,也还是觉着有些出人意料。
修迷楼山的普世理念,讲究众生皆苦,只需拜佛行善,便可自证菩提圆满。
在如今艰难世道,则更要贴近普通百姓的多。
于是靠着这些市井百姓,寺院香火也算颇为隆盛。
陈长安有意来见识一番,在山脚将马匹交给守山的僧侣后,沿着打扫干净的石阶,慢步向上。
平心而论,比起当初青眉山乃至青雷云山,这座灵台山并无多少秀丽景象,再加上寒冬天气,整座山草木衰枯,愈显萧条。
山腰也并无任何迎来送往的僧侣,但也因此少去不少铜臭,多了几分出尘意味。
走过庙前信徒熙攘的广场,则是一座明黄的大殿,殿前匾额上书慈恩两字,登上几尺高的台阶,陈长安在殿门口微微停脚。
门上悬有一副楹联,铁画银钩,颇见笔力功底。
楹联是修迷楼山的正统腔调:若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需我大慈大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